当前位置: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 > 教育资讯
研究生补助之潜规则
发表时间:2012-09-19 16:07:34/span>
最近一时高兴,在科学网有感而发写了个博客,没想到这个普通的教学心得却得到了广大研究生同学的热捧。同时看到了为数不少的同学在抱怨导师给的补助太少,并且把学生当民工用。针对此问题,根据我以前当学生,现在当老师的一点心得及规则与同行及同学们分享。
1.导师从项目经费给学生的是补助,不是工资。
这一点作为导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。如果作为工资,这点钱对于学生肯定不够,也不公平。如果是工资,学生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,比如课题的最终成果、汇报。
2.学生是来学习,而不是工作。
这一点更需要明确,导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不是老板和雇工关系。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,老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,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,提高能力,积累成果。这一点和老师的课题交差并不矛盾,学生的成果正是老师课题交差的资本。
3.补助的标准。
补助的标准最难定,我长期的观察与总结的结果是:补助并不是越高越好。需要遵循如下原则:1)保证学生的温饱;比如在我们院,导师从课题给硕士800博士1000,学校还有部分补助,这样一个硕士月收入1000以上,博士2000以上。生活费应该能保证了。2)公平,平等:因为这是补助,不是工资,所以尽可能的平等公平。一大忌就是老师用这点补助的多少来奖惩学生的工作。比如干活多了这个月多200,下个月干活少了就少200.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激情,并且恶化师生关系。为了保证相对的公平,我会参考全院其他老师所给定补助,我不会有意的和其他老师发的补助不一致。但是不同院之间由于专业差别,差距很大,比如我们学校有的院,老师甚至不给学生发补助,有的只有300每月。这个不可比。
4.导师量力而行。
作为老师,我知道老师的难处。虽然现在国家科研经费充足,但是贫富差距太大。很多老师,尤其是年青老师经费有限。再加上科研经费只能15%用于学生补助,所以老师也捉襟见肘。我的规则是,有钱了就招学生,没钱就不招,这好像是美国教授的规则。所以我计划每年一个,这样保证3个学生在读,每年3万的劳务费,努力争取每年20万的科研经费。压力确实很大,那天经费不足了,只能停招学生。
希望这点心得能够给那些不和谐的声音一点积极的引导。相信90%的学生都能够理解,是来学习的,只要能够学有所成,那点补助没有也不会有怨言。相信90%的老师也能理解,都是从学生过来的,知道读个研究生,尤其是博士生,不是很容易。